中医入门 第一章 理论之部 第二节 基本学说 五行 筋络 预防

中医入门 发表于 2024-11-12 19:10
中医除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对立统一以外,还引用了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 的联系。

二、五行 

中医除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对立统一以外,还引用了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 

的联系。 

五行,即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这五者的关系,主要有两个方面,即“相生”与“相克”。 

相生,就是相互滋生和助长的关系。五行中的相生关系是这样的:木生火,火生土,土 

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从五行相生的关系中,可以看出,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 

个方面,如以木为例,生我者为水,我生者为火,故借母子关系来说,水为木之母,火 

为木之子。其他四行以此类推。 

相克,就是相互约制和克服的关系。五行中的相克关系是“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 

水克火,火克金。”在这五行相克的关系中,也可看出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 

面,再以木为例,克我者为金,我克者为土,也就是金为木所“不胜”者,土为木 

所“胜”者。 

上述五行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,它们之间的关系,不是并行不悖,而是相互为用的,也 

就是生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,即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。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,称做“制 

化”关系,如:木克土,土生金,金克木。制化关系,是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,否则有 

生无克,必使盛者更盛;有克无生,必使弱者更弱。 

在生克中还有一种反常现象,即我克者有时反来克我,克我者也有时反为我克。比如: 

水本克火,在某种情况下,火亦能反过来克水,这就称做“相侮”。凡是相生、相克、相 

侮均有一个条件,就是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,否则不能生;本身之气有余则能克所胜和 

侮所不胜,不及则不但不能克所胜反而为所不胜乘侮,故《内经》上说:“气有余则制 

己所胜而侮所不胜,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,己所胜轻而侮之。” 

五行在中医学上的运用,主要是按五行的属性,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在一定的情况下归 

纳起来,同时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。就自然界来说,如方位的东、 

南、中、西、北,季节的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,气候的风、暑、湿、燥、寒,生化过 

程的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,以及五色的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,五味的酸、苦、甘、辛、 

咸,均可依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次序来从属。在人体方面,以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为 

中心,联系到目、舌、口、鼻、耳的七窍,筋、脉、肉、皮毛、骨的五体和怒、喜、 

思、忧、恐的五志等等。明白了这一归类方法后,当接触到属于某一行性质的事物时, 

便可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,以便理解这一事物的性质。详见如下: 

五行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 

方位:东、南、中央、西、北 

季节: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 

气候:风、热、湿、燥、寒 

动物:鸡、羊、牛、马、彘 

植物:麦、黍、稷、谷、豆 

气: 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 

味: 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 

色: 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 

音: 角、徵、宫、商、羽 

数: 八、七、五、九、六 

内脏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 

七窍:目、舌、口、鼻、耳 

形体:筋、脉、肉、皮、骨 

志: 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 

声: 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叫 

病所:颈、胸、脊、肩、腰 

病态:握、忧、哕、咳、慄 

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,同样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。举例来说,如木性调 

畅,肝气也应舒畅,郁则为病,治以舒肝理气;木能克土,肝病可以犯脾,未犯前,就 

应当预为防止,已发现脾病时,则宜疏肝健脾;水能生木,所以肝虚的病症,可用滋肾 

的方法来柔肝;金能克木,则肝旺的症候,可用佐金平肝法。其他脏病,如肺劳用培土 

生金法,脾泻用益火培土法,都是按照五行相生、相克的道理处理的。从这些治法的运 

用上,也可说明一个问题,即中医非但不把内脏孤立起来,而且极其重视内脏之间的密 

切联系,常常在甲脏有病时,从乙脏或丙脏来进行治疗,因而有“隔一”、“隔二”和“虚则 

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”等方法。 

再从五行与人体脏腑、体表器官的联系来说,如目属于肝,因内热而引发的目赤羞明, 

多用清肝法;肌肉属于脾,形体消瘦羸弱,多用补脾法。又如肝主风,凡有头晕目眩等 

肝风上旋的症状,多用柔肝熄风法;脾主湿,凡有胸腹胀满、小溲短少等阻滞症状,多 

用健脾理湿法。这些都是用五行来分析归纳的。当然,不是说所有治法不能离开五行, 

而且也不容许任何病症都机械地搬用五行,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应用。 

中医的五行学说虽以五种物质作基础,配合内脏加以演绎的,但并非表示该脏器就是由 

那种元素所构成,只是用来说明其性质。前人指出五行的性质是:木气正直,其性柔 

和,其用曲直,其化生荣;火气升发,其性急速,其用燔灼,其化蕃茂;土气平厚,其 

性和顺,其用高下,其化丰满;金气莹明,其性刚劲,其用散落,其化坚敛;水气内 

明,其性流下,其用流溢,其化坚凝。这里所说的气意思就是本能,性是性情,用是作 

用,化是变化,每一行的性情、作用和变化都是根据本能来的。例如木的本能是正直 

的,所以他的性情也柔和顺物,它的作用在曲中求直,它的变化为生气荣茂。因而结合 

到五脏,在病变方面就主张木郁达之、火郁发之、土郁夺之,金郁泻之、水郁折之。无 

非根据五种不同性质,使其畅达、发扬、疏利、肃降和疏通,以恢复它的本能。 

阴阳要平衡,五行也必须求其平衡。所以《内经》又指出了五行的平气、太过和不及现 

象,如说:“平气如何?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备化,金曰审平,水曰静顺;太 

过,木曰发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坚成,水曰流衍;不及,木曰委和,火曰伏 

明,土曰卑监,金曰从革,水曰涸流。”这些名词,都是用来形容五行的正常和不正常 

的现象。比如木得其平,便敷布和气,故曰敷和;木气不及则阳和委屈,称为委和;如 

果有余,则生发无制,故称发生。在研究五行的时候,对这方面能够细细体会,便易掌 

握其运用规律。 

三、经络 

经络学说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《内经》上说:“经脉者,所以决死 

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又说:“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 

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学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,粗之所易,上之所难也。”郑重地指 

出了经络的重要性,为医者必修的一门课程。它和阴阳、五行学说一样,贯穿在中医的 

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法、药物等各个方面,并起有重大的作用。 

经络,直者为经,横者为络,网罗全身,错综联系。它的作用是内属脏腑,外络形体, 

行气血,营阴阳,濡筋骨,利关节。全身经络,主要的为十二经脉,十二经别、十二经 

筋和奇经八脉。其中十二经络分为六支阳经、六支阴经,逐经相传,循行脏腑、头面、 

四肢;经别是十二经脉的别出,在阳经和阴经之间构成表里配合,着重于深部的联系; 

经筋是起于肢末,行于体表,着重于浅部的联系;奇经八脉则为调节十二经脉的。所以 

经脉是气血运行必由的通路,贯串在人体内外、上下、左右、前后,从而将人体各部分 

包括五脏、六腑、头面、躯干、四肢、九窍等,联系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。并由于经络 

互相衔接,由阴入阳,由阳入阴,从里走表,从表走里,自上而下,自下而上,气血流 

行,循环不息,所谓阴阳相随,内外相贯,如环无端。 

人体生理功能,以五脏六腑为主,但使人体内外、上下保持着平衡的协调,进行有机的 

整体活动,则经络起有重要的作用。经络学说,是前人在长时期的临症实践中根据无数 

病例治疗效果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。故用经络来分析证候,也能作为辨症论治的准则之 

一。一般外邪的传变,大多通过经络由表入里,由浅入深。如以真中风病来说,轻者中 

络,症见肌肤麻木,口眼歪斜;稍重中经,症见左瘫右痪;身重不胜;再重则中腑、中 

脏,症见口噤、舌强、神昏不醒、便溺或阻或遗。又如自内脏发生的疾病,同样会在所 

属经络反映出来,如肺、心有邪,其气留于两肘,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胁,脾有邪其气留 

于两髀,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。气留则痛,临症上常可遇到。 

在临症治疗上,经络也是重要依据之一。大家熟悉的针刺手上合谷穴,能治龈肿齿痛; 

刺足三里穴,能治胃病,这些都是通过经络所起的作用。此外,经络与处方用药也有关 

系,如中药学上将药物的主治功能分属十二经,见那一经病用那一类药。像麻黄入太阳 

经,葛根入阳明经,柴胡入少阳经。以上三药均能治疗风寒头痛,如痛在后脑及项者, 

属太阳经,用麻黄;痛在前额及眉棱骨者,属阳明经,用葛根;痛在头之两侧或一侧 

者,属少阳经,用柴胡。其他尚有一些药常用于某种病症,成为某种病的主药,如辛夷 

用于鼻塞,荔枝核用于疝气,姜黄用于手臂痛,狗脊用于背脊疼痛等,都是从分经上来 

的。 

一般认为经络学说专门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根据,这是不全面的。中医无论内科、外科 

以及妇、幼、推拿、正骨各科,从来没有脱离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范畴。经络学说的重 

要性,在长期实践中已经证明其实际价值,近来通过中西医密切合作,在实验研究中也 

初步证实了好些问题。如针刺委中、内庭、足三里等穴后,胃的蠕动、波速、波辐、胃 

张力及排空时间均有明显变化;针刺合谷、三阴交等穴,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和间隔缩 

短;针刺膻中、天突、合谷、巨阙等穴,在X线下观察到食管壁蠕动增强,食管腔增 

大,能缓解吞咽困难的痛苦等。这些不仅说明了针刺对内脏活动的影响,也说明了经络 

与脏器的关系,值得注意。 

四、预防 

预防的目的,为消灭疾病,保障健康。《内经》里很早就提到了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 

病。病已成而后药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兵,不亦晚乎。”在《内经》的预防思想 

指导下,历来有关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知识,如在《千金方》等书内早有记载。现在 

重点谈谈中医预防的基本精神。 

第一,前人认为疾病的发生,除日常饮食起居不节外,与自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,而 

本身的体力强弱尤为主要因素。故保持健康,首先要充实精力,其次应避免外邪的侵 

袭。《内经》上曾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(指人身精气)必虚。”又说:“虚邪贼风,避之 

有时,恬憺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还指示了适应四季正常气候来锻 

炼身体的方法,如春夏宜保养阳气,秋冬宜保养阴气,以及春气养生,夏气养长,秋气 

养收,冬气养藏之道。务使内外环境互相适应,达到预防疾病,从而健康长寿,这是中 

医预防的基本理论。 

第二,早期治疗,认识到有病即治,事半而功倍。如《内经》指出:“邪风之至,疾如 

风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经脉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脏。治五脏 

者半死半生。”这是说外邪侵害人体,多从表入里,病在皮毛即当急治,拖延下去便逐 

步深入,等传入脏腑,病就严重而难治了。所以,预先给予医疗,防止疾病恶化,对于 

临症工作来说,是十分重要的。 

第三,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具有它的规律,掌握病情,必须有预见性。例如《金匮要略》 

上说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因为肝病往往影响到脾,如果治肝病的时候 

照顾到脾,使脾不受到损害,那么就可不让肝病传变,容易痊愈。中医在临症工作上十 

分重视病邪的发展,并强调要及时控制其变化。在《伤寒论》和温病学方面有很多地方 

讨论这些问题。此外,在切脉、望舌等诊断方面也经常指出病邪传变的预兆,足供参 

考。 

于此可见,中医的预防,分未病预防和已病防止两个方面,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主要的, 

如果已经得病邪那就要将预防精神贯彻到治疗方面去,也就是在治疗时努力防止疾病向 

坏的方面发展。这种寓预防于治疗之中的医疗方法,也是中医特点之一,并在这方面积 

有丰富的经验。 


非特殊说明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

参与评论

游客

评论列表

加载中...